您的位置 首页 马克说

似是而非

很久以来读书时我都喜欢做摘记。 起初是卡片,后来是活页。 记下让自己恍然开悟的想法、说法,记下言说的奇思妙想。…

马克说的图片

很久以来读书时我都喜欢做摘记。
起初是卡片,后来是活页。
记下让自己恍然开悟的想法、说法,记下言说的奇思妙想。
读书最有趣的地方,你既可以和作者心心相印,也可以一言不合就与他分道扬镳。
那些卡片、活页,过个三五年再看,由仰视变平视,偶尔也有俯视,你就知道自己长进了。

这两天翻摘记,读到过去所做关于古汉语词义考证的一些摘录,读来仍觉得很有意思。
我是不大摘考据类东西的。
古代有言论钳制,管得严,一些富有才华的文人不敢写文章,怕违规过线脑袋搬家,就跑到故纸堆里挑刺找毛病。
什么“千里莺啼绿映红”应该是“十里”,“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原本写的是“自绿”;别开生面到吹毛求疵,为何“春江水暖鸭先知”独独“鸭先知”,鹅却后知?
读着败兴。
你还不如直接去风花秋月、鸳鸯蝴蝶。

亦有开卷有益的,脸面前的字词,叫他一说,就觉得早前的理解似是而非。
摘几条与你分享。

1.《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
例:“齐师败绩”。
(晋)杜预注:丧其功绩,故曰败绩。
(唐)孔颖达疏: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
而同为《左传》有例:譬如田猎……若未尝登车射驭,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这里的“败绩”是指田猎时翻车。
佐证一例:马惊,败绩,公坠……《礼记-檀公上》。
这里的“败绩”是指车出轨而倾覆。

“败绩”又写作“败迹”;“迹”为车辙。
“败绩”指古代车行出轨而倾覆。用此意理解,则“齐师败绩”与下文“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相呼应,形象描绘了齐军被杀得人仰马翻的情景。
若是仅仅理解为大败,意象上就弱许多。

2.《史记-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说文》云:挺,拔也。
《史记》中华书局本编者云:尉拔剑而广因夺之,故得杀尉。
此解释就似是而非。
将“尉剑挺”释为“尉拔剑出鞘”,极为突兀;吴广于廷尉醉时故数言欲亡,就是要忿恚尉,令辱之而激怒大家,廷尉果然上当,鞭打了吴广,他的教训吴广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何还要鞭打之后拔剑?
另外按古汉语词序,“尉拔剑出鞘”应是“尉挺剑”而不说“尉剑挺”。
这里的“挺”应当是“高出、超出”的意思。

3.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参差”在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形容楼阁高下不齐。此解为通释,实际错谬。
“参差”原始意确实是形容词,指长短不齐貌。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华岳峨峨,冈峦参差”——张衡《西京赋》。
但它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个副词作用:意为几乎、差不多。
唐宋时代,副词反倒是它最常用的。如:“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肌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怅恨歌》,“鸳鸯在莆救,参差被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柳永的“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是写杭州的,词中上句讲“钱塘自古繁华”,后用“参差十万人家”呼应,语境上也当是“几乎、将近”的意思。

4.丈人曰: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一般的解释都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从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
后人也据此作为对读书人的一种典型指责。
清代学者俞樾就有不同意见:两个“不”皆语气词,丈人在自言“唯四体是勤、五谷是分而已;安知尔所谓夫子?”下文也能接上,丈人以礼相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实际上这里的“丈人”,正如文中孔子所言,为“隐者也”,他是在自谓“唯四体是勤、五谷是分而已”,反映了其消极避世的政治态度。
更何况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最好斗的人(由也兼人),他岂能在听了萍水相逢的人无端指责他和他的老师的话后“拱而立”?
陶渊明有诗作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迢迢丈人,日夕在耘”(《扇上话赞》),作为晋代的道家思想追崇者,陶的理解更值得重视。
佐证之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经》。
《毛传》里说:“不显,显也;不时,时也”(意思是周朝前途光明,帝命很合时宜)。

5.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
这句话通常被理解为“上等的人(统治者)天生聪明,下等的人(被统治者)天生愚笨,而且是不能改变的”,并作为一种错误观点而遭受批判。
这种理解的荒谬显而易见。
作为“士”阶层(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孔子“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而且极富教育智慧与理想,他怎么会如此简单、粗暴的界定智与愚的关系呢?
看上下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前一句讲的是教育的作用,后一句讲的是教育的局限。这个“上智”与“下愚”决不是以政治或经济地位来断定的,而是就天生的悟性而言,意在阐明自己的思想:教育可以改变人,但对极其偏端的人物,却又是收效甚微的。

今日秀一秀自家的读书摘记,怕是有掉书袋之嫌。
想想也是可笑,年轻时最讨厌书呆子,老来却觉得一辈子能呆在书里,是一个人的福分。
象牙塔,象牙塔,自己的眼神、心思一砖一砖砌出的世界最自由自在。

再回转一想,恐怕这也是一种似是而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不寐博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etsmarq.com/1710.html

作者: 马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