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马克说

我们依靠谁守住城市的“底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济宁城出了一件“怪事”:凡有斑马线的地方皆有人把守,而且大部分都是女同志把守(据我观察,这个…

马克说的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济宁城出了一件“怪事”:凡有斑马线的地方皆有人把守,而且大部分都是女同志把守(据我观察,这个城市的这类“职业”者都是女人),为什么都是女同志?窃以为,可能是女人干这类事儿更有耐心烦,更有韧劲儿,更有可能坚持到底,关键时刻更容易豁出去,一言以蔽之,她们或许更适合这项工作。
她们头上捂着纱巾,戴着大口罩,目光炯炯,臂带红袖箍上写有“文明劝导员”字样,手持一杆小红旗,吹着口哨不断指指点点忙个不停。她们不是警察,也不是所谓的协警。她们的任务仿佛就一项:守护斑马线,为斑马线正名,教给市民“学”走路,严格制止和纠正逆行和乱行等不良行为。她们的闪亮登场,恰恰为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平添了几分令人百感交集的景儿。
笔者使用“百感交集”这形容词儿,是因为我本人想立即说说的就有好几“感”。

第一感:感动。当下,正值盛夏酷暑季节,骄阳似火,五六十度的地表高温,热死人的毒劲儿都有。可她们每天要站4个小时,而且浑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看不到他们流出的汗水,却能看出她们衣服上白花花的汗碱!我建议,大凡过往行人,都要给她们行个注目礼!同时,也建议我们的领导们凑个空儿来看望一下她们,(或许已经看过),甚至和她们一起不要说站4个小时,哪怕是站4分钟。还建议违规的行人把受“罚”改为和她们一起值值班!这都是我受感动之后不知道说啥好时的“脱口而出”,敬请谅解。
第二感:羞耻。我的羞耻感里也曾有“气愤感”。去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孙女在附小上学。我家距学校的直线距离百米左右。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徒步接送她。但生活难免有“个别”。“个别”时我就启动电动三轮车。然而,麻烦接踵而至,因是逆行,故需绕行。来回要绕二里路。我心中当然不够畅快,几秒就能穿过去的马路,偏偏要我绕那么远。任我如何交涉,都不能如愿以偿。我很是气愤了一阵子。然而,后来倒不完全是我想通了,而是去了几次杭州亲眼看到,又从从日本旅游回来的朋友嘴里听到,人家那里的城市文明如何深入人心,多么多么地让人温馨敞亮。我这才渐渐滋生出一种“羞耻感”。你想想啊,二十一世纪的济宁人,仍然要靠千呼万唤手把手地让人拉着“走路”!我们这些到处招摇“孔孟之乡”的孔子的老乡,又有何颜面面对创造了“天下大礼节”的孔子啊!
第三感:细节。济宁自创城活动以来,成绩明显,但问题依然很顽固。一阵风,“地皮湿”“临战状态”的应付现象依然存在。我经常路过的那个化粪池臭气熏天的问题几年都不得解决。然而,笔者笔下“斑马线”的故事,确是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它证明济宁人开始瞪起眼来撸起袖子干了,开始与旧风陋习扳手腕了,开始一点一滴抓“养成”了。
不是人们不知道交通规则,而是缺少大众的行动自觉,似乎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事儿”,心中没有“斑马线”意识,还没形成生活习惯。因此,需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可别说从娃娃抓起吆,其实娃娃们比大人们要做得好。从这个角度上看来,斑马线,既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坐标,也是承载着未来希望的符号性“地标”。
还是别喊口号了吧,济宁人需要像捍卫“斑马线”的女人们那样拼搏实干的事太多太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不寐博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etsmarq.com/1767.html

作者: 马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