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马克说

人类的嘴巴:灾难的出入口

 2016年,突然想写小说。这年我已六十七岁。接近古稀之年的老头儿萌生出写小说的野心,而且接二连三地写,尚能赚…

马克说的图片
 2016年,突然想写小说。这年我已六十七岁。接近古稀之年的老头儿萌生出写小说的野心,而且接二连三地写,尚能赚来上千万的阅读总量,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和惊诧。有点匪夷所思。
     先是突突噜噜地写出了“宠物狗口罩”“胧明儿”“惊魂一笑”“老座位”等十几篇小小说,接下来又写出了《步四叔》《双峰之恋》两个中篇。熟悉我的朋友,都为之惊叹:咦,老周的小说比报告文学好看哎!这就愈发鼓动着我撒着欢地往小说的道儿上跑去了。
     可是,写着写着,觉得不过瘾,就想鼓捣一部长篇小说出来,这就是轰动朋友圈迄今还有人惦记着的《浑人八斤》(以下简称《浑人》)。
     遗憾的是,写到15万字时,再也写不下去了。说不出理由的写不下去了,严重的是,读者已被我忽悠得如醉如痴,个个都急等着“下回分解”。
     这个令我既憋闷又难堪的日子是:2017年6月18日。一晃两年多时间打了水漂。《浑人》依然还是那个《浑人》,要不是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出现,我还是拿《浑人》没半点办法。
     实在离奇,我的小说居然与武汉病毒扯上了关系:
     1、武汉病毒出自一只“蝙蝠”,《浑人》中的重点戏之一却是一大群刺猬。
     2、武汉病毒是因人们吃了蝙蝠肉喝了蝙蝠汤而感染了病毒扩散了病毒,《浑人》中黄杨村的乡亲们包括主人公八斤的灾难史也总有那群刺猬相依相随。
     3、武汉病毒的潜台词:蝙蝠的复仇。《浑人》表达的基本理念:低级的动物与所谓高级动物的人类,都有神灵的庇护,都在同一个因果框子里循环往复。
     经这番“搅和”,蝙蝠不再是蝙蝠,刺猬也不再是刺猬,它们和所有的“低级动物”通通都成为“高级动物”人类的“下口菜”。
     如今,“高级动物”已是无所不吃了。没有了敬畏,没有了规矩,逮着啥吃啥,谁逮着谁吃,吃得已经山穷水尽。《浑人》里的重头戏,是描写黄杨村村民从吃刺猬开始到吃麻雀吃青蛙吃老鼠吃蛇吃蚂蚁吃蚯蚓直至吃得人们六亲不认,吃红了眼,内斗不止,四处逃离,主人公八斤携妻子仓惶逃至东北北大荒落脚。他们在北大荒呆了15年,终因家乡改革开放要分田到户,他们才执意要回故乡。
     但是,小说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卡了壳。
     写不下去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是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被逼无奈,不得不放下了笔,任凭《浑人》像个烂尾楼直戳戳地扔在了那里。
     关注《浑人》的朋友们有时会问我,或问我的家人:老周的“八斤”到底是咋回事呢?我回答不了,家人更回答不了。
     直至武汉病毒事发;直至灾难越来越大;直至我被迫和所有人一样呆在了家里;直至在我写出了《呆在家里的反思》、《可怕的看客》等7篇诗歌;直至又写出了《在这个不测之年》《发“呆”的日子》等5篇纪实散文;直至我在家里“呆”到第12天的时候,突然地,甚至是“突兀”地感到,《浑人》和“武汉病毒”有相通之处:人类的嘴巴,灾难的出入口。
     哦,被遮蔽了两年多的“天窗”终于被打开了。到此,我一揽无余的明白了:我写着的看起来是一篇小说,其实是一则预言:无节制的伤害必遭天报:动物被吃光了,人们也都逃离而去,故乡“空”了,没有了故乡的人们可就惨了!!!
    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原本是想写着玩玩的,因为八斤这个人物特逗,他用他的那张能把世界搅浑的嘴巴,把他生活的处境却也搅活了。有些关于他的故事确是也让人捧腹。哪知《浑人》会与武汉病毒也搅和在一起呢!
     武汉病毒启发了我的小说,但是,我不知道我们还会被“关”多久,这样的被“关”着,哪有写小说的灵感?!也许,这次大灾难之后,《浑人》又是另外一种写法了。
      因为,我呆在家里总是在反思······
附诗歌一首:
呆在家里的反思
周长行
一只蝙蝠的复仇
化作病毒冲击波
如入无人之境
瞅准“春节”的日子
看好“武汉”这个地方
四面飘飞
无孔不入
一日千里
无影无踪
惨云愁雾
生死搏斗
巨大的不幸上演
围追堵截
封路
封城
还有“封嘴”
口罩紧俏
试图捂严
灾难的出入口
然而
捂得住么
欲望的深渊
残酷的报应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不寐博客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etsmarq.com/1737.html

作者: 马克

返回顶部